油气储运

油气储运中油气回收技术的具体运用探析

 

0 引言

近年来,我国油气行业实现了高速发展,油气能源也产生了大量的消耗,在油气储运环节中蒸发与泄露导致有价值的油气能源不能被回收利用。为了有效地改善这一问题,我国致力于油气回收技术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1 油气回收技术的研究背景

如今,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都离不开油气和天然气两种能源,各国都在大力研发油气天然气回收技术。我国的油气储运行业在不断的发展,然而油气和天然气都属于不可再生资源,据相关的研究显示,油气资源在储运环节中会产生大量的损失,造成油气资源浪费。因此,在此背景下,我国进行油气回收技术的研究势在必行。我国目前此方面的研究与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我国应该进一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完善油气回收技术的研究,提升油气资源回收的效率。

2 油气储运中常见的回收技术

2.1 冷凝法

冷凝法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油气回收技术,在常见的压力条件下对油气资源和低温介质进行热量交换,使其温度降低,实现物质重组形成液体,便于油气回收,剩余的轻质组分则直接排入到大气中。此方法在实际应用环节受到温度的影响,由于介质之间热量的交换方式比复杂,运行成本非常高。

2.2 吸收法

在一定的工艺条件下,通过吸收剂的应用,将油气中的各类成分吸收起来进行回收,结合压力和温度等工作条件,吸收法又可以分成常压常温吸收法和常压低温吸收法等,但是此类方法应用不够广泛,由于在常压常温条件下油气的回收已经比较方便。所使用的吸收剂也有两种,其一是可再生吸收剂,还有一种是不可再生吸收剂。

2.3 吸附法

吸附法与吸收法存在一定的相似之处,采用吸附剂将油气中的成分从空气中分离出来。吸附剂用于一些亲和力较强的材料中,一般是活性炭,其对油气中各类成分的吸附率高达34%,但是在高温下吸附剂与油气中的成分会产生化学反应,此类方法在应用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3 油气储运中油气回收技术的具体运用

3.1 实验测量的PVT模拟

为了模拟在实验室进行的实验测试,采用了Eclipse模拟器的流体PVTi模块PVTi。基于PVTi状态方程(EOS)的Eclipse模拟器模块用于描述各种流体样本,实验数据包括相对体积、总地层体积系数、气藏体积系数、气体比重、气油比、油气回收系数。

3.2 吞吐注气性能评价

在致密岩石样品中进行了huff-n-puff气体注入或循环气体注入的实验研究,第一步是在给定压力下用油样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使岩心塞饱和。然后,将预饱和的岩芯放在岩芯固定器中,暴露在高压气体中。在关井或浸泡期间,预计气体会渗入基质并与油充分接触。浸泡后,通过降低系统压力,油从基质中渗出。通过重新称重岩芯样品或使用有机溶剂收集回收的油气来计算油气回收率。常用的注入气体或溶剂为N2、CO2、CH4、C2H6和CH4/C2H6混合物。

3.3 完善敏感性分析,改善油气回收率

除实验研究外,还利用内部模拟方法或软件工具进行了大量模拟工作,以研究致密地层中的现场规模吞吐注入。敏感性分析与实验或模拟一起进行,以检查各种操作参数(注入压力和速率、初始注入时间、气体注入持续时间、均热时间、循环次数和非均质性)对回收率的影响。

注气压力对吞吐采油方案回收率的影响,增加压力只会在不混溶条件下产生良好的恢复性能。当注入压力高于MMP时,进一步增加注入压力不会导致回收率显著增加。近混相CO2吞吐和混相CO2吞吐可以有效地提高原油回收率,分别达到63.0%和61.0%,而水驱和不混相CO2吞吐的最终回收率分别为42.8%和51.5%。页岩油地层中的吞吐过程的主要机制包括粘度和界面张力降低、油膨胀效应、轻组分萃取和溶解气驱动。

常规地层或致密地层中,气体相对更容易溶解在基质中的机理,油被存储后,气体更难与油气接触,在MMP下方和上方,他们观察到当注入压力高于MMP时,回收率仍随着压力的增加而增加。

注气速度是注气吞吐提高回收率的重要参数之一,在进行了一系列敏感性分析,认为与注气时间、循环次数等因素相比,注气速度是提高回收率的最重要参数,较高的注入速度会导致较高的采油系数,通过使用500和5000Mscf/天和100、1000和Mscf/天的注入速率检查了CO2注入速率对油气回收率的影响,发现回收率相应提高了1.0%~5.4%。较高的注入速率确保在一个周期内将更多的气体注入储层,从而保持较高的储层压力。